受限于技术和设备,传统配电运维面临服务质量、运营成本和管理效率等方面的十大挑战。
1. 图纸丢失,查找困难
配电站、配电室设备的使用周期长期,建设之时的图纸资料由于归档、人员变迁等原因,导致在真正需要图纸时,难以快速的找到。
建议:
做好实体交付与数字化交付,尤其是数字化相关内容的交付与验收;
做好知识管理,包括归档和查询服务的设计;
将图纸与交付实体融为一体,或实体贴二维码,扫描就能查到图纸,或实体融入在监控系统中,以图纸为监控视角,看配电设备。
2. 人员有限,流动频繁
配电运维一方面需要工程师具备一定的专业资质和技能,同时由于非生产部门编制又常常面临不足的情况,很多管理措施难以落实。再加上人员流动频繁,导致配电室信息随着人员的变更与交替,越来越模糊。
建议:
接受流动的常态性,将组织资产由个人化,回归到组织共有;
借助人机协同,提高人效,逐渐将重复、琐碎的工作外包给机器。
3. 现场信息记录不及时、不准确
现场巡检、设备维护作业时,工程师常常需要到记录现场设备、仪表、作业工作等信息。由于记录繁琐,每次记录的信息总是有限的,同时由于手工抄表会面临读数、记录不准确,或者记录后,后期不易辨认,也不能确认是记录问题还是当时数据真实如此。而且记录的信息最快也只能等到回去后,相关同事、主管才能审计巡检结果。
建议:
可先实现手机填表,提高数据内部传递效率,提高记录的辨识度,为后续数据分析打好基础;
借助物联网,实现远程抄表,实现 7X24 小时实时记录。
4. 事故响应无预案
配电室长期运转,属于工厂、楼宇的动力来源;一旦发生事故,需要尽快处理,以保证电力供应的持续、稳定。事故响应预案是快速解决事故的前提和保障。有效的预案需要是可获得、可执行。
建议:
建立预案,且实现数字化,提供快速查询入口。
预案结构化,与备件、人员建立连接,一旦备件、人员不足时,触发筹备工作。
5. 事故原因无法追溯
事故发生后,事故发生前、发生时的情况往往很难了解情况,只能根据事后看到的信息,做一些推测。以此做出的措施,有可能是治标不治本。
建议:
增加监测硬件,比如PowerLogic Thermal Tag、PowerTag
借助物联网,实现远程抄表,实现 7X24 小时实时记录。
6. 备件供应不及时
为了应对一般事故,通常企业需要准备一些备件,但受限于成本和缺少数据支持,备件的数量和种类常常不能满足实际需求。
建议:
健全关键配件的台账,尤其是设计寿命和维护标准;
基于物联收集的历史数据,做主动维护,即提前采购备件,主动更换高风险的零部件。
7. 故障隐患被忽略
由于巡检的频率和覆盖面有限,一些隐蔽的故障容易被忽略,尤其是一些缓慢积累的隐患。
建议:
基于物联收集的历史数据,发现那些缓慢积累的变化,以及那些同比、环比异常的点。
8. 维护计划执行不到位
一般企业都会编制比较规范的维护计划,但这些计划都是停留在纸面上,需要管理者去督导,需要工程师的敬业精神。
建议:
将维护计划数字化,自动下发维护任务,减少对管理的依赖。
将维护计划自动化,一些成熟稳定的巡检、维护可由计算机来辅助执行。
9. 维修维护过程不透明
配电室、配电箱一般都很分散、偏僻,检修维护过程通常不透明,进而影响了维修、维护作业的质量。
建议:
由程序引导作业过程,关键节点拍照留痕;
视频远程支持现场维护,解决维护效果不确定的风险。
10. 维修维护记录缺失
传统维修、维护以纸质表格为主,由于作业条件和记录的复杂度,导致记录容易缺失;时间长了也容易丢失。
建议:
由程序引导作业过程,关键节点拍照留痕。